订阅邮件
快捷导航

六度分割理论的延伸

[复制链接]
查看: 2371|回复: 0
发表于 2013-4-30 04: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天下互动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哥伦比亚大学33岁的社会学家邓肯·沃茨,喜欢滑雪,住在纽约,在曼哈顿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大阳台。生于加拿大、长于澳大利亚的邓肯·沃茨曾加入澳大 利亚海军,在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完成了军官培训并开始学习物理学。毕业后,邓肯·沃茨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获得理论及应用数学博士学位,而他最早为人所知是 因为他与导师一起对“6人传播”理论的验证。研究成果最后成书,就是那本被认为推动网络科学发展的著作《6个人的小世界》。! z6 i4 r* N) F4 m
+ Q# k5 }' @% _# K0 }

( J, S( L- _! _3 k. O) l" e) Z! K$ l: K/ `5 e" ^

0 b8 w8 m2 l0 p; h  M“6人传播假设”,又称“小世界现象”,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 ·米尔格兰姆提出。1967年,他在美国《当代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6人传播”的假设。人们常说“世界真小”,但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谁也拿不出一个 让人信服的答案。为了准确验证世界之小,米尔格兰姆在美国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开始了实验性验证。当时,米尔格兰姆的验证只是局限于小范围,而对“六级分隔”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验证,则是沃茨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真小”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证。后来,沃茨在论文中说,“我们希望验证的不只是关 于熟人链条长度的平均特性,而且还包括长度的分布以及由于种族、阶层、国籍、职业和教育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影响。”# v$ P( y9 h& S0 A3 _; \* A% |/ p
3 u& {/ [& l, p8 c9 p( a

3 @! Z  e& Z$ Y1 r4 E" Q8 l) d4 W( Z, P, |  r! g1 A! T
5 L) D7 T3 I' q  E
沃茨和研究团队在13个国家随机挑选了18个“目标”,其中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位教授、爱沙尼亚的一名档案员、印度的一位技术顾问、澳大利亚 的一名警察、挪威的一位兽医……全球166个国家招募了六万多名志愿者,告诉他们各个“目标”的身份、职业和地址,要求志愿者通过自己的亲朋好友转发电子 邮件,最终将信息传递到一个“目标”手中,不允许利用网上搜索电子邮件地址的办法直接发信。参加研究的志愿者 85%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美国人。这些人一个一个地接力,共建立起两万多条信息链,其中384条信息链最终抵达了“目标”。康奈尔大学的 那位教授成了最易接近的“目标”,有169条信息链通向了他。而克罗地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两名男士则显得十分遥远,收到的信息不到教授的1/10。大多数信 息链中断不是因为难以建立联系,而是因为2/3的参与者没有兴趣,不愿转发电子邮件。沃茨说,成功的信息链表明,志愿者将信息传送到任何一个目标“估计需 5到7个步骤,平均数正是6个步骤”。- J0 g3 d8 Z; Z0 r, `# ?
4 @/ A8 A+ n, s3 T3 c

* C& g6 Y7 `6 i) w7 Z1 X1 m! `4 a4 Z
" k% }; B8 S. L6 }. n

- D# d2 `3 w" A( k% m# w现在沃茨正领导着一支雅虎公司研究团队,通过2.95亿电子邮件用户和2亿Facebook用户来研究网络行为。“比如用Facebook来检测朋友之间政治信仰的相似性,用Email描绘交流网络的地图,还有Twitter,这是个研究信息散播的好工具。”1 a( x! h: Z# j! q* D# w% p
8 K* F0 R& c5 `4 J5 c

& h3 R3 z( S" b9 j: ~) k. K# j5 y# X9 L  X% J# s3 h

& {0 P7 F6 K1 X$ M一场金融危机让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不管现在的世界是平的、弯的还是湿的,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世界很小”,而沃茨认为,这次危机暴露的都是社会和经济面所存在的大问题,这次冲击应该能让人们警醒,认真考虑如何改善和弥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掩盖下去。
) K( a  Q, V% P
* x6 H6 g; ]4 G; y4 p8 o
! Z2 z6 ~# F2 v( |+ a

2 y. L0 A( s* `5 X  t3 V& F
4 C- j/ q5 x0 B, ]7 y& B
运用互联网对社会网络理论进行学院派的剖析,这在社会学家之中引起热议,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的?# {6 ?& `' l5 Q  P0 U: l
; x5 r: @, E0 e9 L4 I8 M0 y" c: V- Z

4 ~* v( f, Q: r9 B" C$ K& d4 Z5 s. h) D; ]" ^! C8 [
3 P  Y5 \0 K+ L" Q( I0 w
很多社会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从疾病的蔓延,到企业组织解决管理问题,到个人寻找工作、追求伴侣,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之上,而这些 互动的语言就是网络。为了能够理解进化中的社会规范、文化信仰、疾病流行、时尚潮流,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社交网络,包括它的结构以及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社 会学家思考社会网络问题已经好几十年了,而现在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这要归功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要归功于电脑技术的革新,提 供了足以支持研究的数学计算方法。
$ q) z6 O: g% X& _, r) R  K, T" _! k( L' v/ A8 }' I! \& i& e2 P% {
8 I9 G' {% p1 ^! V; ^" Q

5 f" y5 e0 G( G% `

9 U# L( P8 Y% r你认为,大量数据使社会学研究发生革命性改变,具体是什么样的改变?
9 W, a: Q5 A( F, f1 ]9 o7 R
8 |4 s0 j$ {: B6 A5 a- v4 V7 Q
6 b2 }& b7 d) |, I9 C0 k7 R
我不确定我们的社会会因此改变多少,虽然我确信改变确实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观察和评估人类行为和互动方式的能力在改变。想一个简单的问 题:信息是如何在人们之间散播的?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的时间里观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做什么,说什么,他们又在听谁说,这是个难以置 信的数据量,搜集这样的数据在过去不可想象,对于很多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结果,对于绝大多数未经证实的事情,社会学家不得不在未经直 接检验的情况下做出解释,给出结论。现在这样的情况或许会发生改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一个项目可以通过Twitter数以百万计的URL定位3000万 Twitter用户,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或许还不够完美,但是已经比我们过去能够想象的好得多,而这样的方式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学科和研究中去。
$ l- v. A( x6 Q0 D: q; E9 x; |2 [7 r+ ~8 a
3 j2 a# T, W) s2 T. ~& @

% |+ d. _( m  u
5 P) V& ?9 _& C- `1 D1 S* f
有观点认为因网络而建立起来的关系相较于现实中的互动是一种“弱关系”,你怎么看?. c- f8 i/ W5 a: |. X

4 o  \* |1 S& u5 T- w+ b5 w, ~

" T8 g. e8 M% y, x5 L在网络上,我们同样拥有强关系和弱关系,这大概与我们在拥有和使用网络之前所处的混合关系时期是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使用网络之前,我们 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身边有如此众多的“弱关系”存在,因为这些所谓的弱关系总是若隐若现,让我们很难把握和信心十足地维系它。但是现在不同了,在你的邮箱 联系人地址簿上,在Facebook的页面上,所有这些关系一目了然,或许有一天你整理邮箱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与这么多人有联系。这一事实的底线是, 尽管网络可以继续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细致,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天还是24小时,我们只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应付那么多的关系。9 ?5 E4 ?* n! m5 w( ~' c" c# R
4 ]* a' G0 j, I3 o, Z
! Y- V7 M) O7 U2 e; U* q  N
6 b) A% k: ^3 |/ q, r5 `- ~
  Z4 u0 x! Y- `. A, A. m6 k
人们说领导力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你如何看待影响力?
% x6 M5 f+ E- w! o* G- K
' F1 F7 Q* J6 ?% C- K
% |3 q3 |8 O: X
人们之所以认为影响者很重要,是因为受到“两步传播理论”的影响,即信息先从媒体流向影响者,然后再从影响者流向其他人。这一理论尽管看似合 理,实则经不起检验。某个人(或某一群体)之所以具有特殊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他(或他们)刚好处于某个恰当的时机和地点,才产生了人际网络效应。$ c( d2 ?4 N# p0 Z: q& X4 g/ [
0 a# a3 c2 l7 m  a/ G0 T

% ]+ W8 y6 Q* z) [9 }/ J4 {1 H- X2 M3 A
' W) V, |% d4 R3 F% g
基于这一人际影响力的基本事实,我和我的伙伴研究了社会传播机制。我们对不同人群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计算机模拟,不断调整人们的影响力变量和受影 响变量。我们的研究表明,“全球连锁反应”(指影响力通过人际网络而广泛传播)是否将发生,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着那么几个影响者,而主要取决于易受影响的 人们是否达到了临界数量。这些人看到周围某个人的装束或使用的品牌后,很容易马上效仿。不论一个人在本地的影响力有多大,只有当被影响的人数量足够多,以 致会产生连锁反应时,他的影响才能向全球扩散。
+ J/ a# }8 B. C8 x" R; x6 m$ _4 g( Q; N/ g% `9 X) b& W1 p9 r
( {2 D2 A# T! x( g3 _  K" J
& u8 u5 `( t& l

2 w& l' t! q. {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力大的人更有可能让受影响人群达到临界数量,因此,他们引发全球连锁反应的几率也会高很多。但是,通常来说,连锁反应的规模 和频繁程度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易受影响的人以及这些人之间的关联度,而不是取决于发起者的个人特质。这就好比森林火灾的范围大小与引发大火的火花没有多大 关系,而与森林本身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如果人际网络中易受影响者的集中度和构成正好合适,那么任何人都能触发全球连锁反应;反之,若条件不足,则任何人都 无法触发反应。' A8 Y- u7 F0 G. d6 Q: C* a

7 e$ D7 z, m- y" {  c" Z2 J6 Y6 C
6 Y! i" `3 E$ f0 `

3 Z9 P" p$ U) p) W8 W
" F  I3 I* }- v6 B' k5 `5 x
决定影响力的因素有哪些?
' o* n' G1 e9 C
2 k5 d# T, ?' F4 W% M$ B! K' J
9 Z2 \3 t9 A' L3 @6 d- ^
大量的研究己经指出,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影响者的专长、魅力和声望等个人特质,还取决于特定的环境。人们具有影响力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因为他 们坦率敢言和善于社交,有时则是因为他们善于内省和沉思。他们有时是特定群体的核心成员,有时又是外围人员;有时是创新者,有时是保守者。事实上,获得影 响力的方式以及形成的影响者类别都很多,不可能概括各种情形。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概括并不是因为缺乏数据,而是因为仅仅重视影响者的个人特质, 就会忽略人际网络效应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的影响力是强还是弱,他的最终影响范围,取决于与之相距一个层级、两个层级或更多层级的人们所做的决定。
( L+ r" p* l! j' ?6 K2 u/ o
) Z/ p6 F+ H5 k2 t  N. j* \: U; b
/ ^; r- ]5 K8 i) d

/ d  U* n& M1 F' X1 ^: _8 l  T4 _
# U2 \! o+ S; Q% t- S7 }
你如何看待蔓延世界的经济衰退?对于企业管理者,你的建议是什么?, |$ @% x1 q2 I; k
) ^' S/ f) V9 V% f( B9 Z
# Q4 R; x8 _0 {; \7 b: Z
发生在去年的金融危机充分表现出我们对社会和经济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有多单薄。我们没有真正理解金融系统所存在的系统风险;我们不知道如何去为那 些金融巨头、风险家们提供合理的动因,驱使他们能够做出与社会期待相符的行动;我们也没有认识到群体信心在驱动系统运作中的作用。1 }$ }4 L& ~4 j) g" z
( q* T8 c. s. U% y

4 x. b: L4 b8 `3 F: B% p
$ Z8 J5 }8 i* d9 V
3 a, r" ~' T7 X7 X
作为一名基础科学的研究者,我的建议是,对那些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稍作保留。商业社会存在的问题是极端复杂的,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很难马上移植到某个企业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这个时候,有很多建立在所谓科学基础上的书籍出现,雪中送炭地为人们提供药到病除的良方,其实都是伪科学,读一读无妨,但是不可尽信,不要被炒作所蒙蔽。
; i  t9 l$ `; n$ K7 I# k( W: {+ p0 ]% |' u% s
维卡官网:www.onelife.e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8-2020  One生态中文学习网  Powered by©onelife     豫ICP备12023128号 豫公网安备41010302002471号